阅读《史蒂夫·乔布斯传》的过程,是不断震撼、惊诧、反思、叹服的过程:一个人竟能把自己的长处激发到那种程度,以致于将天大的缺点也辉映为优点,而这是真真切切的人。
史蒂夫·乔布斯有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炽热激越的性格成就了一个传奇,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企业领袖,他追求完美和誓不罢休的激情使个人电脑、动画电影、音乐、移动电话、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6大产业发生了颠覆性变革。
乔布斯的传奇,非廖廖数语可以道尽。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,已确诊癌症和即将50岁的他,作了最富魅力的演讲,也是对他自己过往人生的深刻反思。他给毕业生们讲述了自己的三个故事。
第一个是从里德学院退学的故事,理由是“我不用再去上自己不感兴趣的必修课,可以去听更有趣的课程。”除了听他感兴趣的与艺术相关的课程,他还服用迷幻药来催进冥想,探寻佛教禅宗甚至前往印度追寻。
正因为乔布斯感受到了艺术的妙不可言,才使苹果的产品都拥有着完美的设计,正如乔布斯在2010年发布iPad时所说,“苹果之所以能够创造出iPad这样的产品,是因为我们一直努力融合科技和人文艺术。”可以说,苹果的各款产品,除去艺术的外观,甚至从系统到电路板,无一不是在先进的科技中充满了艺术。我在使用iPod Nano 4和MacBook Air时,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。当然,我也因为欣赏开源而不是那么赞同苹果端到端一体化的理念。
如果你坐下来静静观察,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。如果你想平静下来,那情况只有更糟,但是时间久了之后总会平静下来,心里就会有空间让你聆听更加微妙的东西——这时候你的直觉就开始发展,你看事情会更加透彻,也更能感受现实的环境。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,你的视界会极大地延伸。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。这是一种修行,你必须不断练习。
这是禅宗对于乔布斯的影响,较为玄妙,但也不难理解。可是,现代社会是如此的浮躁,有多少人愿意把心灵的空间努力地让给这些没有短期利益的东西,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人庸碌一生,内心越来越迷失和麻木。而对于大多数人退避三舍的迷幻药,乔布斯说了如下的话:
使用迷幻药是一段意义非凡的经历,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。迷幻药让你看到硬币的另一面,当药效退去之后你就记不清楚了,但你知道有这么一回事。它让我更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——创造伟大的发明,而不是赚钱。应该尽我所能,将此生放回历史和人类思想的长河。
大概是正常的思维空间下,人的内心所能感受到的都是自己愿意感受到的东西,而这些往往是蒙蔽心智的东西,深藏于心底却露出的蛛丝马迹不能被敏锐且勇敢地捕捉出来,而迷幻药通过解放人的思维束缚做到了这一点。除了迷幻药,我想也还是有办法的,这就是在当时里德学院许多学生的座右铭:
Turn On, Tune In, Drop Out
打开心扉,自问心源,脱离尘世
第二个故事是他被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解雇,却成了对自己有益的经历:成功的沉重又重新被初学者的轻松所代替,对所有事情都不再那样确信。我的感受是,不要说像乔布斯这样成功的人,就是普通人中稍有成绩的人,也必然经历过失败、痛苦、无助,而又从难辨方向的荆棘丛中一步步地走了出来,只是往往过后不去提当年的窘迫罢了。第三个故事是乔布斯确诊患有癌症及这一事实所带来的想法:
记住自己很快就要死了,这是我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最重要的工具。因为,几乎一切——所有外界的期望,所有骄傲,所有对于困窘和失败的恐惧——这些东西都在死亡面前烟消云散,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。记住自己终会死去,是我所知最好的方式,避免陷入认为自己会失去什么的陷阱。你已是一无所有,没理由不追随内心。
这段话是对“Turn On, Tune In, Drop Out”的最好注解。乔布斯一生将艺术感、迷幻药带来的硬币另一面、佛教禅宗作为基石,以力臻完美的激情和书中详述的现实扭曲力场作为利器,如武侠小说中所说的“以气为根,以剑为用”一般,所向披靡,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。当他被问到是否要做市场调查时,他回答说:“不,因为人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,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。”是啊,大多数人怎么知道真正卓越的设计是什么样的呢?而真正卓越的设计又凭借什么一下子征服大多数人的心呢?是乔布斯一直秉承的理念:至繁归于至简。汉语中类似的句子还有:
大象希形,大音希声。
重剑无锋,大巧不工。
通读全书,乔布斯可不像我行文这样淡然,感受他的激情四射,则没有比1997年苹果的广告词更合适:
致疯狂的人。他们特立独行。他们桀骜不驯。他们惹是生非。他们格格不入。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。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。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。你可以认同他们,反对他们,颂扬或是诋毁他们。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。因为他们改变了寻常事物。他们推动人类向前迈进。或许他们是别人眼中的疯子,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。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……才能真正改变世界。
乔布斯这样一位疯狂的天才,让周围的人又爱又恨。其成就毋庸置疑,而他拒认亲生女儿和逃避癌症治疗等行为,又令人无法忍受。这样的一种天才与辉煌,缺乏东方的圆润。若以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来衡量,则乔布斯修身尚未及格。一个人的价值,也不应当仅以他所作出的直接贡献来判断。提升自身的境界,对世界对后人同样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。《中的精神》一书,则以另一位不世出的天才,将东方的精神诠释得透彻冲淡。金庸说:
古今中外,我最佩服的人是谁?古人是范蠡,今人是吴清源。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,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。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,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,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。
金庸,15部武侠小说共千万字,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;创办《明报》,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;创办《明报月刊》,华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;上万篇社评,可能是全球社评数量最多的作家;参与《香港基本法》的起草。范蠡,陪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终灭吴国;功成名就,急流勇退,携西施泛舟五湖;经商致巨富,散尽家财,誉满天下。那么,在日本围棋称雄世界的年代,14岁东渡日本的吴清源,究竟有哪些震动天下的战绩?
吴清源19岁时,作为日本围棋锦标赛的冠军与日本棋界的至尊——本因坊秀哉名人对局。虽然双方各用时13小时,但秀哉以头疼为由随时叫停,回家休养,一盘棋前后下了三个半月。前159手吴清源一直占据上风,但160手秀哉下出了极为精妙的一子,至252手结束,吴清源负2目。而实际上秀哉每到局势艰难时就叫停,回家与门人弟子一起商量,后来据说那起死回生的第160手就是由他弟子想出来的。金庸在《历史性的一局棋》中写道:
许多年后,曾有人问吴清源:“当时你已胜算在握,为什么终于负去?”(因为秀哉虽然出了巧妙的第160手,但吴还是可以胜的。)吴笑笑说:“还是输的好。”这话说得很聪明,事实上,要是他胜了那局棋,只怕以后在日本就无法立足。
至于是故意输棋还是无力回天,现在已无法知晓。然而不管怎么说,以吴清源19岁少年一人之智力,处身新旧流派之争和中日恩怨之内,而对抗整个本因坊,可谓惊心动魄,空前绝后。而吴清源只是尽力去下好每一子,而不计较其它,这就是将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,所提高到的人生境界。
“升降十番棋”是两名选手交替执黑先行的十局棋,一旦被领先了四局,就称被打为降格,以后再和同一名选手下,就失去平等对局的资格。这是事关棋手名誉的极严酷的比赛。吴清源从25岁开始,下了17年的升降十番棋,不仅未曾败绩,还将所有对手打成降格,成为日本棋界第一人。那个时代被称为吴清源时代。然而,世间事总有各种遗憾,吴清源遭遇车祸,之后棋力受损。全书叙述平淡,虽是自传,对于自己如何努力学棋却只是轻轻带过,既未突出天赋也未强调勤奋,而吴清源少年时即身体虚弱,不难推测这几十年的辉煌身后,是何等的穷尽心神。90多斤的吴清源,每两天下一局棋,体重下降一公斤。前段时间在网上转得厉害的一句话: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,根本轮不到拼天赋。
东京大突袭中,吴清源在东京的家被烧毁,一夜之间一无所有,之后与妻子跟着新兴宗教玺宇教的首领玺光尊流浪,受命于她,且失去自由,所有收入全都为玺光尊所有,应该说是备受煎熬的四年。吴清源在自传中说:如今想起来,那四年就算是一种修行吧。宽容,淡泊,平和。吴清源从21岁起就一直信奉红卍会,其教义是“道”和“慈”,即修行与慈善。吴清源的师兄、日本棋手桥本宇太郎这样说:
吴先生是这样一种人,与他文静的外表迥然不同,在他的内心深处,蕴藏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热情之火。更有趣的是,对吴先生在信仰中养成的清廉洁白的人品,无论是谁,都可能将他误认为禅房里修行多年的高僧!
车祸的后遗症使吴清源无法在比赛中下出自己想下的棋,于古稀之年引退。而他一直在研究新下法,通过研究会寻找新格局,推广围棋国际化,促进国际友好。以出世之心,行入世之事,这就是吴清源。吴清源从很小时开始就一直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典,他说:
我把“21世纪的围棋”称作“六合之棋”。所谓“六合”,在古文里是宇宙的意思,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上下的天地。也就是说,围棋的目标不是局限于边角,而是应该很好地保持全体的平衡,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看待。
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,所以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。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,那就是中和的意思。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——这就是“六合之棋”。
吴清源时代绝非仅靠天赋所致,除了积极入世之行,更需淡泊出世之性和透彻全局之心。而这些我们一无所有,那么不能成功也就理所应当了。人生如棋,追寻人生最佳状态的选择,也应当是发挥出自身各方因素的效率的那一手选择,这也是中和的选择。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,无数人醉心于乔布斯引领的巨大成就,我也深深地为之着迷。而当时代更迭,繁华落尽,如乔布斯坚持的禅宗修行一般,静静回归自己的内心,会意识到什么才是中和的选择。